Bi-07乳双歧杆菌---杜邦丹尼斯克经典菌株发表时间:2023-05-15 12:19作者:益生菌,后生元 菌种特性 双歧杆菌是于1899年从母乳喂养婴儿的粪便中被发现的。这些细菌常常巨量的存在于母乳喂养的婴幼儿的肠道中,并认为它们的存在是婴幼儿具更强的对疾病的抵抗力的首要原因,这引起了科学家的极大兴趣。 当今,双歧杆菌已经被广泛的证实其在伴随人类一生的肠道微生态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在肠道系统中保持高比例的双歧杆茵被认为有利于健康, 双歧杆菌属属于革兰氏阳性,无抱了形成,厌氧,多品型的杆菌,在结肠微生物群中占统治地位的常驻微生物(1,2)
筛选与分类 乳双歧杆茵由Meile等(3)作了最早的描述,最近又经重新分类被分为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4),由于专业的需要丹尼斯克公司从这些菌属中精选了几株乳双歧杆菌菌株。 乳双歧杆茵B.lactis Bi-07经独立实验室使用现代基因分类法,包括16SrRNA基因测序法和PCR探针分析方法进行了遗传特征分析和分类,属于乳双歧杆菌(5)。 乳双歧杆菌B.lactis Bi-07来源于人体并显示能很好的在乳中生长. 乳双歧杆菌B.lactis Bi-07菌株的个区别性特征是对四环素耐受性缺乏,包括tetW基因该特征对比其他乳双歧杆菌体现的比较独特。 乳双歧杆菌B.lactis Bi-07已经被收藏于美国菌种收藏部门,收藏编号为SD5220.
摄食的安全性 双歧杆菌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安全的并适用于人类的消费,几项已发表的研究报告也证实了它们的安全性(6-10)。更特别地是,乳双歧杆菌已经被添加于人类食品中有数十年的历史了,它已经列在了在人类食品中有使用历史的备有证明文件的安全微生物目录中(11)。 除了该菌种具有长期安全的用于人类消费的历史外,乳双歧杆菌B.lactisBi-07还备有有关安全性方面的声明:
胃肠道方面的表现 为了提供健康方面的好处,益生菌通常被要求必须是活的并能在胃肠道中保持活性。其属性中的重要一点就是要求该益生菌具有耐受低pH值的能力和能够在胆汁液中存活。体外研究显示乳双歧杆菌B.lactis Bi-07能够耐受低的pH值环境,并在十二指肠环境下一定浓度的胆汁中存活(表1)。 黏附于肠道内壁粘膜上有可能延长了益生菌菌株在肠道中寄宿的时间。与肠道内壁上的粘膜的相互作用关系被认为是对人体健康方面有利的原因之一。这种与粘膜细胞的相互作用能够说明益生菌与肠道免疫系统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有更多影响促进调整免疫系统的响应,这可能保护了人体抵御外源性病原体感染,限制它们在肠道中的侵占作用。 双歧杆菌B. lactis Bi-07经体外实验证实其具有很强的黏附在人体上皮细胞系的能力。 免疫调节 免疫系统功能的优化是重要的维护系统,起到防治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的功能。肠道微生物群是组成我们身体免疫预防系统的关键之一。 益生菌能够促进某些免疫调节功能可以改善口服疫苗的免疫响应,能够缩短几种类型的腹泻症状的持续时间,或减少这类症状发生的风险,可以减轻过敏症或其它免疫相关症状带来的痛苦,或减少这类症状发生的风险。 免疫系统调节是丹尼斯克益生菌研究团队最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其目标是了解每一株菌种对维护和平衡最佳的免疫功能的表现如何。
动物体实验 乳双歧杆菌B.lactis Bi-07已经被证实在患炎症的动物模型上有调制免疫系统的能力,证实其有提供平衡免疫系统的能力。图1展示了在患化学诱导的肠道炎症的动物模型上的炎症评分(Wallace)。乳双歧杆菌B.lactis Bi-07对该患有肠道炎症的实验模型发挥了适当的但很显著地保护作用,证实它与肠道粘膜相结合有益于平衡肠道粘膜细胞的免疫响应 除了在免疫平衡方面效果的研究外,乳双歧杆菌B.actis Bi-07已经在白色假丝酵母感染的动物模型上做了评价(13)这里,该菌株被发现可以减少假丝酵母在胃肠道系统的各个部分上的侵殖水平:显著地降低和减少了念珠菌病的影响和严重程度。此外,该研究还显示出引起了lgAlgG和IgM的总水平更高和改善了专门的抗体响应。另外,乳双歧杆菌B. lactisBi-07诱导了更强的细胞介质免疫响应以抵御假丝酵母。由这一结果,成年的和新生的老鼠中念珠菌病的致命性被显著地减弱。 人体研究 乳双歧杆菌Bi-07具有刺激特异性免疫的能力,在一项人体研究中已经做了评价,测量了接种疫苗后的原发免疫反应。人体实验志愿者使用霍乱疫苗进行了口头接种。除这之外,他们接受了安慰剂(麦芽糊精)或乳双歧杆菌Bi-07。补充乳双歧杆菌Bi-07或安慰剂从第0天开始,持续到21天。研究对象每天消费2粒胶囊,包含了10°cfu 的乳双歧杆菌Bi-07或麦芽糊精。在第7天和14天,研究对象将接受口摄入疫苗,血液样品将在第0天,21天和28天被采集,检测免疫球蛋白 (lgG) 抗体。对比空白组,增补乳双歧杆菌Bi-07引起更快和更高的免疫球蛋白lgG的响应,这显示了乳双歧杆菌Bi-07能够使特异性免疫激活(数据未出版)。 乳双歧杆菌Bi-07被安排在一个双盲,安慰剂空白做对比,使用三株菌的配方(还包括罗伊氏乳杆菌和嗜酸乳杆菌NCFM@),随机化的人体临床研究下进行了评价。总共招募了243名年龄从12个月到36个月的幼儿。在14周的实验期间,记录了摄食益生菌的组与安慰剂组中发生腹泻的次数,频率和影响程度,发现与后者相比,腹泻情况在统计学上有很明显地减少。其中,益生菌组有24%的孩子和安慰剂组的36%的孩子感染了腹泻(p=0.04)。平均到每个孩子的腹泻感染程度,益生菌组的孩子为0.27,而安慰剂组的孩子为0.42 (=0.03) (14)。 乳双歧杆菌Bi-07作为配方中的一株菌,该配方共由五株菌组成,调查它们对抗生素治疗期间和之后的受试人群的肠道微生物的稳定性方面的影响。在这一人体实验中,该混合的多株益生菌产品被发现能够减少由于抗生素导致的肠道微生物的紊乱(图2)。另外,该益生菌产品还能维护和保持胃肠道中的双歧杆菌水平。在抗生素治疗终止两周后,双歧杆菌水平显著提高(图3)(15) 项由乳双歧杆菌Bi-07和另外一株丹尼斯克益生菌的混合菌株针对呼吸道健康方面作了效果试验,以326名中国幼儿为对象进行了研究。该配方显著地减少了上部呼吸道传染性症状的影响范围和缩短了患病的持续时间,并减少了抗生素的使用,对比安慰剂组和仅使用单株菌的组,其功效非常明显(16)。
有关的益处 有关乳双歧杆菌Bi-07的相关数据和文件大体上分为两个领域。下面是有关该菌株的与健康方面相关联的功效描述: 促进旨肠道的健康
对免疫系统得有益调节通过动物模型证实其保护了肠道粘膜的免疫响应,抵抗炎症,平衡免疫水平。 l动物模型上显著地减少了肠道念珠菌病的感染水平和病症影响程度。 l 在人体研究中对口服疫苗对象的免疫球蛋白lgG的活力有更快和更高的反应。 l 乳双歧杆菌Bi-07与另一株丹尼斯克益生菌复合,减少了幼儿的上呼吸道传染病的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并减少了抗生素的使用。
文献 1.Scardovi,V.(1986).GenusBifidobacterium,p.1418-1434. In SneathP., Mair, N., Sharpe, M. & Holt, J.G. (ed.),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vol. 2. Williams & Wilkins, Baltimore,MD. 2. Mitsuoka, T. (1996).Intestinal flora andhuman health. Asia Pacific J. Clin. Nutr.:5:2-9 3. Meile, L., Ludwig, W., Rueger, U., Gut,C., Kaufmann, P., Dasen, G., Wenger, S.&Teuber, M. (1997). Bifidobacterium lactissp. nov., a moderately oxygen tolerant species isolated from fermented milk Syst. Appl. Microbiol; 20:57-64. 4. Masco, L., Ventura, M., Zink, R., Huys, G.& Swings, J.(2004).Polyphasic taxonomicanalysis of 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and Bifidobacterium lactis reveals relatednessat the subspecies level: reclassification of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subsp. animalissubsp nov. and Bifidobacterium lactis as 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subsp. lactissubsp. nov. Int. J. System. Evol. Microbiol.;54: 1137-1 143. 5. Ventura, V., & R. Zink. (2002). Rapididentification, differentiation, and proposed new taxonomic classificationof Bifidobacterium lactis. Appl. Environ.Microbiol; 68(12):6429-6434. 6. Aguirre, M. & Collins, M.D.(1993).Lactic acid bacteria and human clinicalinfections. J. Appl. Bact. 75:95-1 07 7. Gasser, F.(1994). Safety of lactic acidbacteria and their occurrence in humanclinical infections. Bull Inst Pasteur 92:45-67 8. Salminen S., von Wright, A.,Morelli.L., Marteau,P., Brassart, D., de Vos,W.M., Fonden, R., Saxelin, M., Collins, K..Mogensen, G., Birkeland, S.-E. & Mattila-Sandholm, T.(1998). Demonstration ofsafety of probiotics-a review. Int. J. FoodProt. 44:93-106. 9. Boyle, RJ., Robins-Browne, R.M.&Tang, M.L. (2006). Probiotic use in clinical practice: what are the risks Am J. ClinNutr. 83(6): 1256-64.
|